我们讨论工作也犯错误了?
张谦之小圆眼鼓了又鼓,嘟嘟哝哝不知说了些什么,陈学林又要抢白他,他忽然沉下脸说:现在我们谈正经的,学林,你来我办公室一下,我有重要工作和你谈!说罢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望着他的背影,陈学林不屑地撇撇嘴:球大的个领导,你当你是谁呀!一直磨蹭了好半天,才去了。
这个陈学林,年龄不大却资格很老,据说给好几任县主要领导都当过通讯员,现在这些老领导不是在地区就是在省里,都是身居要职。所以小陈尽管一直是以工代干,可是在“县委”大院却可以横着进直着出,没有人敢说他一个字的。
小陈年纪轻轻就发福了,腆着大肚子,浑身上下松耷耷的尽是肉,又从来不穿军干服、中山装之类的正规衣服,人们说他不仅人长得松松垮垮,衣服穿得松松垮垮,走起路来也是松松垮垮的,所以又被称为“三松”干部。只有说起话来却是一句紧追一句,紧紧凑凑像打机关枪似的。记得有一次,陈学林骑着自行车进大门,连车子也不下,看门老头喊了一句“下车下车,没看见牌子吗?”
正文一张单人床
192.一张单人床
小陈上去就给了老头子当心一拳:瞎了你的狗眼,没看见是你陈二爷我?那些坐小车的为什么不下车,有胆子你把他们拽下来!
这位老头子是新来的,又有一个小外甥在行政科当副科长,哪里受得了这个委屈,一怒之下就去找“县委”一把手,非让给他个说法不可。
当书记的只好代人受过,向老头子赔情道歉一番,临走又送给老汉一盒珍贵的牡丹烟了事。
这一次,等陈学林回来,狄小毛和大家都好奇地问,张谦之和他谈了什么重要工作。陈学林从口袋里掏出两盒牡丹烟,哈哈地笑起来:工作?这就是工作!哼,想收买我,没门,我还是那句话,球大的个领导,你以为你是谁呀!
来农办上班第一天,张谦之就把狄小毛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。那是一间很普通的屋子,油漆驳落的写字台,两张硬木椅,一对刚刚时兴起来的硬木沙发,墙角还搁着文件柜和一只钢管单人床,本来不大的空间更挤得满当当的,使人不由感到压抑和憋气。张谦之正埋头批阅什么文稿,看到他进来,连忙起身拉住他的手,另一只手又在他的臂上左拍右拍,亲热地让他坐下,又翻箱倒柜找出半盒大前门烟。尽管他一再声明不会吸,依然逼迫着为他点燃一支,他也就只好不太习惯地抽了起来。
张谦之开始絮絮叨叨地和他说话。浓重的外地口音,加上他当时心情紧张,初次和这么大的官儿交谈,耳朵总是嗡嗡地响,张谦之说了些什么,他居然一直没弄明白。张谦之却依旧不住不歇地说着,似乎初次见面已把他当成了交心交肺的知心朋友,那份亲热劲儿倒着实让他十分感动,觉得自己能遇上这样的顶头上司真是前世的造化。直听了好半天,他才慢慢听出一点门道来,张谦之虽然措辞含混,但说来说去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,他张谦之也是席书记的人,他们也就是一家子,一个体系。等明白了这一层意思,狄小毛内心的激动和感激之情反而淡了许多,只觉得有点怪别扭的,只好没头没脑地说:
我年轻不懂事,又缺乏机关工作经验,以后还希望张县长多多帮助和指导。
没的说没的说,谁叫你我这么投缘呢。当然,我这话不是那个意思,只是表达一种心情。说到底我们都是党的人。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,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,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,走到一起来了。你还年轻,起码比我小四五岁,我看过档案的,人大三岁就可以道古了。现在是改革开放,刚刚开了三中全会,经济建设为中心,这话对吧?机关嘛,说到底还是人,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,准是谁的人,谁和谁如何如何,无聊之至,但这就是现实,人人都是现实的奴隶。今后你有什么事尽管说,常通通气,这鹂你的成长肯定会有好处的,你毕竟对这儿很不熟悉,这里的关蔡田真是……反正一下也说不清,以后我们再聊吧。
说着说着,张谦之又拿起笔来,似乎准备重新批阅文件了。
狄小毛于是站起来,准备告退。
张谦之忽然又放下笔,似乎不经意地瞥他一眼:
你最近见杨书记没有?
杨……哪个杨书记?他被张谦之东一头西一头的话弄得头晕脑胀,一时竟没反应过来。
就是地委杨书记,杨旭书记。
没有,他低下了头。
杨书记重点联系咱们县的工作,经常回咱们县里来的。
我不知道……我就见过杨书记一面,就是在乡里那一回。
狄小毛说得低而且慢,又想起了当时那个毛手毛脚的窘迫样子。
噢……好好好,以后会有接触机会的。张谦之忽然开心地笑起来,似乎突然之间醒悟了什么似的。然后又热情地和他握手,一直把他送到了楼道里。
对于张谦之顷刻之间的情绪变化,他当时总有点莫明其妙,懵懵懂懂回到办公室,晚上又反反复复想了许久,终于没想出个究竟来,只觉得这位顶头上司似乎有点怪。
形势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。几十年的工作,从来没有那个时候那样顺利那样令人激动。在杨旭的直接指导下,他这个办公室十几
张谦之小圆眼鼓了又鼓,嘟嘟哝哝不知说了些什么,陈学林又要抢白他,他忽然沉下脸说:现在我们谈正经的,学林,你来我办公室一下,我有重要工作和你谈!说罢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望着他的背影,陈学林不屑地撇撇嘴:球大的个领导,你当你是谁呀!一直磨蹭了好半天,才去了。
这个陈学林,年龄不大却资格很老,据说给好几任县主要领导都当过通讯员,现在这些老领导不是在地区就是在省里,都是身居要职。所以小陈尽管一直是以工代干,可是在“县委”大院却可以横着进直着出,没有人敢说他一个字的。
小陈年纪轻轻就发福了,腆着大肚子,浑身上下松耷耷的尽是肉,又从来不穿军干服、中山装之类的正规衣服,人们说他不仅人长得松松垮垮,衣服穿得松松垮垮,走起路来也是松松垮垮的,所以又被称为“三松”干部。只有说起话来却是一句紧追一句,紧紧凑凑像打机关枪似的。记得有一次,陈学林骑着自行车进大门,连车子也不下,看门老头喊了一句“下车下车,没看见牌子吗?”
正文一张单人床
192.一张单人床
小陈上去就给了老头子当心一拳:瞎了你的狗眼,没看见是你陈二爷我?那些坐小车的为什么不下车,有胆子你把他们拽下来!
这位老头子是新来的,又有一个小外甥在行政科当副科长,哪里受得了这个委屈,一怒之下就去找“县委”一把手,非让给他个说法不可。
当书记的只好代人受过,向老头子赔情道歉一番,临走又送给老汉一盒珍贵的牡丹烟了事。
这一次,等陈学林回来,狄小毛和大家都好奇地问,张谦之和他谈了什么重要工作。陈学林从口袋里掏出两盒牡丹烟,哈哈地笑起来:工作?这就是工作!哼,想收买我,没门,我还是那句话,球大的个领导,你以为你是谁呀!
来农办上班第一天,张谦之就把狄小毛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。那是一间很普通的屋子,油漆驳落的写字台,两张硬木椅,一对刚刚时兴起来的硬木沙发,墙角还搁着文件柜和一只钢管单人床,本来不大的空间更挤得满当当的,使人不由感到压抑和憋气。张谦之正埋头批阅什么文稿,看到他进来,连忙起身拉住他的手,另一只手又在他的臂上左拍右拍,亲热地让他坐下,又翻箱倒柜找出半盒大前门烟。尽管他一再声明不会吸,依然逼迫着为他点燃一支,他也就只好不太习惯地抽了起来。
张谦之开始絮絮叨叨地和他说话。浓重的外地口音,加上他当时心情紧张,初次和这么大的官儿交谈,耳朵总是嗡嗡地响,张谦之说了些什么,他居然一直没弄明白。张谦之却依旧不住不歇地说着,似乎初次见面已把他当成了交心交肺的知心朋友,那份亲热劲儿倒着实让他十分感动,觉得自己能遇上这样的顶头上司真是前世的造化。直听了好半天,他才慢慢听出一点门道来,张谦之虽然措辞含混,但说来说去反复强调的一个意思,他张谦之也是席书记的人,他们也就是一家子,一个体系。等明白了这一层意思,狄小毛内心的激动和感激之情反而淡了许多,只觉得有点怪别扭的,只好没头没脑地说:
我年轻不懂事,又缺乏机关工作经验,以后还希望张县长多多帮助和指导。
没的说没的说,谁叫你我这么投缘呢。当然,我这话不是那个意思,只是表达一种心情。说到底我们都是党的人。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,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,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,走到一起来了。你还年轻,起码比我小四五岁,我看过档案的,人大三岁就可以道古了。现在是改革开放,刚刚开了三中全会,经济建设为中心,这话对吧?机关嘛,说到底还是人,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,准是谁的人,谁和谁如何如何,无聊之至,但这就是现实,人人都是现实的奴隶。今后你有什么事尽管说,常通通气,这鹂你的成长肯定会有好处的,你毕竟对这儿很不熟悉,这里的关蔡田真是……反正一下也说不清,以后我们再聊吧。
说着说着,张谦之又拿起笔来,似乎准备重新批阅文件了。
狄小毛于是站起来,准备告退。
张谦之忽然又放下笔,似乎不经意地瞥他一眼:
你最近见杨书记没有?
杨……哪个杨书记?他被张谦之东一头西一头的话弄得头晕脑胀,一时竟没反应过来。
就是地委杨书记,杨旭书记。
没有,他低下了头。
杨书记重点联系咱们县的工作,经常回咱们县里来的。
我不知道……我就见过杨书记一面,就是在乡里那一回。
狄小毛说得低而且慢,又想起了当时那个毛手毛脚的窘迫样子。
噢……好好好,以后会有接触机会的。张谦之忽然开心地笑起来,似乎突然之间醒悟了什么似的。然后又热情地和他握手,一直把他送到了楼道里。
对于张谦之顷刻之间的情绪变化,他当时总有点莫明其妙,懵懵懂懂回到办公室,晚上又反反复复想了许久,终于没想出个究竟来,只觉得这位顶头上司似乎有点怪。
形势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。几十年的工作,从来没有那个时候那样顺利那样令人激动。在杨旭的直接指导下,他这个办公室十几